加为收藏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关于大禹
公司新闻
工程展示
政策法规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文化
走进革命圣地 赓续红色血脉 公司党委赴延安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活动
发表时间:2024-10-31 10:41:39
来源:党群工作部 任雁平
浏览人数:458人
10月25日至27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运奎带领公司党员代表一行30余人,前往红色圣地延安,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公司党员干部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守纪律、讲奉献、做先锋、创佳绩,积极弘扬大禹铁军精神,持续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6日上午,全体党员走进了有“大学问”的梁家河。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他当年插队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道出深情感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走进村史馆、钻入旧窑洞,大家时不时为一幅幅生动的老照片驻足,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诉说着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展示了总书记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光辉历程。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当天下午,全体党员依次参观了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杨家岭曾是中共中央的驻地,是毛主席等老一辈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杨家岭革命旧址不仅是中共中央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大本营,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策中心,它还见证了中共中央领导的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毛泽东等革命先辈们用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全体党员跟随着讲解员的解说,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毛泽东种过的菜地……一幅幅历史画卷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参观杨家岭,全体党员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艰难险阻面前毫不退缩的坚毅,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思绪被带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刻体会到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张思德纪念广场,一尊张思德负薪前行的雕像映入大家眼帘。雕像两侧,立有两面石墙,一面镌刻着记录张思德生平事迹的浮雕,另一面则刻有《为人民服务》全文。在听取讲解员深情并茂的讲座后,公司党委组织在张思德雕像前,为公司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党支部代表颁奖并合影留念。
随后,全体党员来到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枣园革命旧址参观学习。枣园革命旧址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园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景色秀丽,环境清幽。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曾经上演着中国革命的重要篇章。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这里成为了中共中央的临时办公地点和住所。沿着蜿蜒的小径,全体党员逐一参观了毛泽东、彭德怀、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每一间窑洞都保持着当年的原貌,简陋的家具、朴素的陈设展现了革命先辈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更承载着崇高的理想与不朽的精神。
10月27日,全体党员集体乘车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门前,周运奎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举行了庄严的宣誓活动。大家了解“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产生形成的过程,并集体重温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纪念馆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馆内展示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实物都见证了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13个春秋,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延安岁月,给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课,促进全体党员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次党纪学习教育活动,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重温入党誓词,回顾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牢记初心使命,党员们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恢弘与厚重、革命的艰辛和伟大,思想上深受洗礼震撼,精神上倍受鼓舞振奋。大家纷纷表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品质,延安精神、梁家河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要充分发挥公司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守纪律、讲奉献、创佳绩,引导激励全体员工为完成公司全年生产经营目标共同奋斗。
上一篇:走进革命圣地 赓续红色血脉 公司党委赴延安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活动
下一篇:走进革命圣地 赓续红色血脉 公司党委赴延安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活动
责任编辑:
dayu
审核签发:
admin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