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煦阳照耀着鄂州大地,穿过薛家沟闸,走进樊口二站工程项目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深基坑。基坑两侧的塔式起重机伸着巨臂,提着庞大的钢铁构件等施工材料在空中旋转着;围绕着基坑的道路上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转运着挖起的渣土;现场管理人员挥舞着手臂,提着嗓子指挥着工人们进行底板钢筋模板施工;工人们搬的搬、抬的抬,各守其位紧张快干;机器的轰隆声中夹杂着人们的呼喊声,到处呈现热火朝天的赶超景象。
湖北大禹公司的水利铁军们带着激情与干劲又一次踏足这片充满传奇的热土,承担起建设樊口二站的重任,赓续传奇,再创辉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历史回眸,画面定格。1977年7月,一支气势磅礴的水利铁军浩浩荡荡地挺进位于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的鄂州,他们跋山涉水,一路颠簸之后,终于来到了他们的水利战场——鄂州樊口。在这里,将建起当时亚洲单机容量最大的泵站——樊口电排站,装机4*6000KW,总排水流量220m3/s。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生产力落后,科技也不发达,自然环境严苛恶劣的条件下,老一辈的水利铁军不计得失、一往无前,一起为祖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拼搏奉献。夏天的时候,白天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任凭汗水浸湿了衣衫,也全然不顾;到了晚上,简陋的工棚抵挡不住蚊虫肆虐,只能熏起艾草来驱赶。冬天的时候,白天顶着刺骨的寒风,在冻结的土地上挖沟开渠;饿了,就啃着冷馒头、喝口冰水,继续挖;冷了,就哈口气、搓搓手、跺跺脚,接着干;晚上,听着呼啸的寒风,裹在破旧的棉被里度过漫漫长夜。
“到了上工的时候,就卷起裤腿,扛着工具,推着小推车直奔施工现场;由于当时吊车、拖拉机、汽车严重缺乏,我们只能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肩挑背扛,就这么一锹一锹的挖、一担一担的挑,从一片荒原变成一座宏伟的电排站。”当年参与樊口电排站建设的老师傅满是自豪的说道。
经过三年的艰苦鏖战,1980年6月,这个由大禹公司前身——“湖北省水利厅第二工程大队”自行设计、承建的樊口电排站正式建成,投入运行,将承担梁子湖流域面积3265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排涝区域涉及鄂州市、武汉市、黄石市和咸宁市四个城市,流域内耕地142万亩,受益面积50.11万亩,保护人口100多万人,是湖北省综合治理梁子湖水系的大型电力排涝工程。
樊口电排站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一次次有效的控制梁子湖特大洪水,排除内涝,保障民生。为跟上鄂州市快速发展的步伐,推进梁子湖水生态修复,破解鄂州水患历史困局,2016年12月,在位于樊口电排站左侧,由大禹公司承建的樊口二站正式开工建设。樊口二站是湖北省政府启动灾后重建的重大排涝项目;是目前湖北省在建泵站难度与装机容量最大的泵站工程,将与樊口电排站共同承担梁子湖水域的排涝任务。
勇毅笃行、方显本色
樊口二站工程项目开工时间晚,工期紧,项目部全体成员顶住压力,群策群力,用智慧赛时间、用激情赶工期,铆足干劲向前冲。2017年11月1日开始基坑开挖;11月29日完成全部灌注桩施工;12月22日浇筑主泵房垫层并通过验收;12月25日完成防洪闸垫层浇筑;流道模板全部制作完成;目前正在进底板钢筋模板施工。施工现场如火如荼,保质保量的向前推进,一天一个新变化。
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黄强深感自己责任大,任务重。自1996年进入湖北大禹公司以来,常年奋战在施工一线从事水利施工工作,从一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懵懂少年到如今大禹公司的中流砥柱,在水利的战场上,挥洒着汗水,以一腔澎湃的热血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樊口二站的项目经理,对自己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只能通过提前研判,制定相应的计划,来应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工程建设工期紧、难度大,但想到在旁边几百米的地方,老一辈的水利人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筑起了宏伟的樊口电排站,我相信发挥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运用现代高科技设备、采取科学高效的管理办法,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谈到樊口二站的建设,黄经理信心满满的说道。
为确保2018年4月底前具备防洪挡水条件,在对外协调上,黄经理四处奔走,联系相关主管部门解决场地搬迁问题,改善办公用地和施工用地;在规划布局上,优化渣土运输路线,边开挖边加筑围堰,保证良好的施工场地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管理上,白天守在现场指挥调度,真抓实干;晚上蹲在电脑前研究方案,统筹安排。
为给员工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项目部建起了24小时热水供应的洗漱房,配备了洗衣机供员工使用;同时还配备了乒乓球台、羽毛球场地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采用预制集装箱式板房,提升了办公和居住舒适性。公司领导在检查项目和召开相关会议时,多次对樊口项目部系列做法大加赞扬,特别是采用预制集装箱式板房的做法省时省力、节省资金,还可循环利用,非常值得推广。
为了更好的保障员工的财产与安全,项目部及施工现场都布防监控设备。通过办公室的电脑屏幕能够实时查看项目部生活办公区域及施工现场情况,后经过改造升级,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一监二用”。一方面,通过监控设施保障项目部财物安全、保障工作人员财产安全,解决了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安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另一方面,通过实时监控对可能存在的违规操作、危险作业予以及时制止,配合对讲机设备,提高人工巡查对危险排查和检查的效率,达到事前预防,提前控制,保证机械设备的安全运行,保障安全生产,避免事故的发生。
“非常有幸能加入到湖北大禹公司,在黄经理的带领下参与到樊口二站的建设当中。下班后经常看到黄经理一个人在房间里面拿着图纸,对着电脑在那里钻研,不禁被他的勇毅笃行所折服。”谈到黄经理,这位刚来工地不久的实习生满眼钦佩地说道。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在泵站施工中,流道是关键。流道形状不规则,且流道大多为大体积、变截面异型混凝土结构,施工难度大,对泵站装置性能影响显著,对泵站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泵站流道模板的制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丰富模板制作经验的人才也就显得尤为难得。为此,项目部领导特地聘请已退休十余载的张汉民师傅督导此次泵站工程的模板制作与安装工作。
张师傅自1966年分配到当时的湖北省水利厅第二工程大队至今,伴随着大禹公司一路走来,参与了公司几十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张师傅退休后,时常回忆起那个呆了半辈子的地方、回忆起那段在大禹走过的时光,惦念着那些一起奋战的老搭档,心系大禹公司的发展。2016年12月,正值樊口二站开工建设,项目部领导找到张师傅,希望张师傅能够督导此次泵站工程的模板制作与安装工作,为大禹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想到能够再次回到大禹这个大家庭,会同那些熟悉的面孔来到那片挥洒汗水、满是回忆的热土,再战樊口,筑起又一座宏伟的泵站,张师傅毫无迟疑的答应了。
张师傅用一双长满厚茧的双手刨出无数件工艺品般的模板构件,却没能刨去沧桑的岁月刀削斧刻般地在他脸上刻下的时间的回忆,从黑发如绸到青丝渐木,三十多年来如一日,长期奋战在施工一线,潜心钻研、敢学敢做、甘于奉献,积累了丰富的木工制作工艺;以严谨的态度,规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序,小到一个部件、大到整个流道模板,每一个部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次组装都精益求精。凭借执着与专注,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克服重重困难,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秉持着一颗赤诚之心,为一项项的水利工程建设做出贡献。
“虽然现在各种工器具操作使用越来越方便、高效,但还是离不开工匠的一双手,锯啊、钻啊、刨啊都是需要自己动手的;如今愿意干这一行的年轻人不多了,想要搞好这个事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够坚持下去,我带出来的徒弟有的退休了,有的转行了,我今年也69岁了,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惦念,在工地上干了一辈子,老了也停不下来,趁现在身子骨还扎实,还要再干几年。”张师傅不禁感叹道。感叹之余,一个三岁的小宝宝跟妈妈打闹着,摇摇晃晃地朝张师傅跑过来,嘻嘻哈哈的围着张师傅绕圈子。张师傅张开双臂抱起小宝宝欣慰的说:“我们大禹后继有人啦,这都是大禹第四代接班人了,哈哈哈哈。”“是啊,祖孙三代先后在大禹辛勤耕耘了50余载,自我爷爷辈到我父亲,再到我已经是第三代了,我来大禹也快7个年头了,小宝宝也是在大禹人的熏陶下茁壮成长,我们家族是跟大禹结下了不解之缘,跟水利事业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小宝宝的妈妈李振宇微笑着说道。家族三代人,远离城市的繁华,驻足于荒原山郊,面朝黄土背朝天,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他们是筑起大禹的基石。一项事业三代人,一颗匠心三代传承,从老一辈的艰难困苦只等闲到年轻一代创新发展绘新图,不变的是大禹传承,铁军精神,为水利事业发展贡献大禹力量。
“由于项目施工所需要的流道模板制作要求高,曲面模板的人工制作难度大,平整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工程中采用的模板原材料均是向厂家统一订制的,在实际施工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细微的误差,但张师傅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眼里就是容不下“沙子”,对于这种误差都是进行人工再加工,进行精细的打磨后再度在进行组装,也因为他的一次次追求完美的对工艺的打磨,确保流道模板品质得到了高水平高质量的保障。”工地与张师傅共事的搭档毛师傅回忆道。“无论在基层一线,还是在基层服务的大后方,甘做小事、善做小事、勤做小事,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得出彩。”张师傅回忆工作道路上一路走来的经历如是说。
张师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参与一项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在湖北省几十项水利工程上留下了他的身影。用自己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兢兢业业完美的诠释了对大禹的忠诚、对水利事业的热爱。
随着科技的进步,功能强大、性能优良的机械设备不断运用到工程建设当中,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建设者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水利铁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不能丢,必须始终保持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秉持“锐意进取、善于克难、敢于担当、优质高效”的铁军品质,凝聚水利铁军的智慧和力量,不断为开创水利事业发展新局面贡献大禹力量,再铸辉煌。